農曆5月4日-九龍三公的故事
農曆5月4日 九龍三公『九龍三公』俗稱:『三公爺』,是福建泉州晉江十都東石仙跡境莆陽蔡氏玉井戶、珠澤戶、西霞戶及紫雲黃氏、聚書丁氏、蘆山蘇氏居住民虔誠奉祀的‘保護神’,即『當境』。
『九龍三公』是明朝洪武帝追封宋代“魏府三代忠良”的『謐號』。
『九龍三公』乃指南宋末代替端宗飲鴆殉節卻敵的忠臣魏天忠,魏公天忠丹心護主,留芳萬世。明太祖洪武嘉許三世忠貞宋朝,特追諡『九龍三公』上溯其父國佐祖父了翁三人。將其神位入奉忠義祠,享祀春秋大祭。
『魏府三公』了翁、國佐、天忠,生為英,化為靈,英靈感應,顯赫千秋。
宋嘉定間資政殿學士“魏了翁”,字華父,四川浦江人氏,曾於兩淮抗金,獻邊防十策。後為奸臣黜退,領其四子隨宋南宗子南遷泉州,卜居白鶴山下,著書立說,開館講學,稱“鶴 山 先生”,四子均進士。其子“國佐”,字延齡,淳佑元年辛丑科進士,任江西潭州、福建漳州推官,咸淳間元軍侵宋,授雲黔粵五軍都統制,抗元兵抄江右。延齡子“魏天忠”,端宗景炎年間,元軍南侵時授御史之職,與張世傑、文天祥、陸秀夫護駕幼主端宗趙呈與弟趙禺南遷到泉州,時泉州招討使蒲壽庚閉城不納,二帝失散,魏天忠隨端宗航海由東石走張家口〈清透溪〉至同安劉五店轉金門,當宋室君臣舟入金門時,遭兵追圍阻擊,再走烈嶼投奔漳州白水營,忽元將阿刺罕率軍追至,端宗君臣急走九龍嶺,其時群臣失散過半,元軍包抄而來,遣使迫宋主服毒自盡, 宋君臣皆驚慌失色,唯獨魏天忠挺身而出,責斥元使,請帝龍袍加身,代帝飲鴆殉節。死後全身發黑,兩眼圓睜,立而不撲。時人感其忠烈,厚禮葬於九龍溪畔虎頭山,營造『魏公墓』,供人瞻拜。逮至元軍覆滅,明太祖登基,洪武二年〈一三六九〉重整朝綱, 洪武君感念魏府三代忠良,特追封其三代為:『九龍三公』尊號,並敕建祠曰『昭明宮』祀享。原昭明宮有一聯文:『虎穴山中留勝跡,龍溪界上著英靈』。
傳說,『魏公墓』營築在虎頭山虎眼穴,當時有一個在漳州當賦榣官,時常騎馬得從『魏公墓』前經過,須下馬施禮拜揖,甚感不便,即派人拓路從墓後經過。誰知,拓路時傷礙著『虎眼』,突然天烏地暗,雷雨交加,山洪暴發,把『魏公墓』沖毀,『虎眼』化作卵石,隨波逐流沿九龍溪浮游到東石海面。恰有蘇二世祖順德公〈一三七零~一四二七〉正在海中放繒,卵石游入網中,一連三次,去而復來,順德奇之,戲言曰:『汝果靈聖,能幫我滿桶魚而歸,我定將汝帶回。一果若所願,順德即將靈石帶回放於海頭宮。鄉中群童來玩『躂水翩』遊戲,一童拾卵石琢瓦片,忽指破血流,神態恍惚口念佛語讖詩九十九首,鄉賢急錄,皆為五言絕句,遂將浮石及讖詩珍藏置於境主宮裡。明洪武二十三年〈庚午二三九四〉聘名師塑魏公坐像,將浮石置於佛腹中。佛像體態魁偉,兩眼晶瑩能轉動四顧,栩栩如生,十分傳神。立區『浮石鍾靈』,水鎮仙跡』,因神明顯赫,有求必應,應者必靈,故命廟名『嘉應廟』。
正因『三公爺』信賴蘇公順德,故『三公爺』每次‘出巡’領路頭旗必由東蘇戶舉之,理在於斯。